孔子为什么反对用俑殉葬? (文:慕仁)

2025-07-06 17:03:19

孔子为什么反对用俑殉葬?

(文:慕仁)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有一句话:“仲尼曰: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!’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”对于这句话的含义,自古儒家并没有什么异议,一般都认为,这是孔子对用俑殉葬的批评,因为俑具有人的形象,用俑殉葬,会让人联想到用人殉葬,这有违于上天的“好生之德”,也有违于“仁者爱人”之心。

以下是这句话的上下文和译文:

[原文]梁惠王曰:“寡人愿安承教。”

[译文]梁惠王说:“寡人愿意聆听您的教诲。”

[原文]孟子对曰:“杀人以梃与刃,有以异乎?”

[译文]孟子回答说:“用梃杀人,和用刀杀人,有区别吗?”

[原文]曰:“无以异也。”

[译文]梁惠王回答说:“没有区别。”

[原文]“以刃与政,有以异乎?”

[译文]孟子说:“用刀杀人,与用暴政杀人,有区别吗?”

[原文]曰:“无以异也。”

[译文]梁惠王说:“没有区别。”

[原文]曰:“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兽相食,且人恶之;为民父母,行政,不免于率兽而食人。恶在其为民父母也?仲尼曰: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!’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?”

[译文]孟子说:“您的厨房中有肥肉,马厩中有肥马,但你的人民却面有饥色,野外甚至有饿死的人,这是率领禽兽吞食人类。野兽吃掉野兽,人类都会感到厌恶,那些自以为是人民父母的人,掌握着政治权力,却带领野兽来吞食人类,人民会不厌恶这些‘父母’吗?孔子说:‘发明用俑殉葬的人,他一定会断子绝孙吧!?’这是说,即使形状像人,被用来殉葬,也是令人厌恶的。更不要说让自己的人民饥饿甚至死亡了。”

关于用人殉葬,《礼记·檀弓》中有更明确的讨论。《礼记·檀弓》的内容,主要是记述丧礼的形式与原则,也包括对历代丧礼的评价。在论述殉葬制度时,引用了孔子的观点。孔子认为,古代用于陪葬的物品(明器),都是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有区别的,比如用泥做的“涂车”,用草扎成的“刍灵”,这些物品是给死后的人用的,人死之后,变为神明,神明并不需要人类的物品。但是,殷代却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陪葬,也就是说,用活人的物品来祭祀死人,孔子认为,这几乎无异于用活人殉葬。周代又发明了用俑殉葬,俑不仅具有人的形状,甚至能被机关发动做出人的动作,孔子认为,这就更为不“仁”了。

这一段的原文、注疏和译文如下:

[原文]孔子谓为明器者,知丧道矣,备物而不可用也。哀哉!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,不殆于用殉乎哉?其曰明器,神明之也。涂车刍灵,自古有之,明器之道也。孔子谓“为刍灵者善”,谓“为俑者不仁”,殆于用人乎哉?

[译文]孔子说:“古人制作明器的方式,反映了丧礼之道,明器应该尽可能全面,以备死者之用,但不能用现实世界中的东西。后世的死者竟然用生者的器物来陪葬,这与用人来殉葬有什么差别呢?这真是可悲啊!所谓明器,是为神明准备的,涂车、刍灵,这是自古有之的明器,这是符合明器之道的。”孔子说:“用刍灵做明器者是善良的”,“用俑做明器者是不仁的”,因为用俑做明器近于用活人殉葬。

对于以上这段文字,汉代郑玄的“注”解释说:

“刍灵,就是把茅草扎起来作为人和马。之所以叫‘灵’,是说他们是神的同类。”(刍灵,束茅为人马。谓之灵者,神之类。)

“俑,就是人偶。面目似人,有机关能发动,看起来像人一样。孔子这是赞扬古代、批评周代。”(俑,偶人也。有面目机发,有似於生人。孔子善古而非周。)

唐代孔颖达的“疏”对这一段的解释是:

“这一节是记录者记下的孔子之言,褒扬古代,批评殷代和周代。”(此一节皆记者录孔子之言,善古非殷周之事。)

“记录者记下孔子的话,为了着重说明孔子对古今得失的评价,才用了两次‘孔子说’,以突出用刍灵做明器者是善良的、周代用俑做明器者是不仁的这两句话,因为这近乎用活人殉葬。”(记者录孔子之言,又说孔子臧否古今得失,以其语更端,故重言“孔子”,谓古之为刍灵者善,谓周家为俑者不仁,不近於用生人乎哉!)

在这段话的后面,还有两个小故事,用来说明用人殉葬“非礼也”,摘录如下:

[原文]陈子车死於卫,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,定而后陈子亢至,以告曰:“夫子疾,莫养于下,请以殉葬。”子亢曰:“以殉葬,非礼也。虽然,则彼疾当养者,孰若妻与宰?得已,则吾欲已;不得已,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。”于是弗果用。

[译文]陈子车在卫国死去,他的妻子和大夫的首领打算用人殉葬,做出决定后,陈子车的弟弟陈子亢(孔子的弟子)回来,他们告诉陈子亢:“夫子病死,都是下人没有照顾好他的缘故,我们请求用下人为夫子殉葬。”陈子亢说:“用人殉葬,是不符合‘礼’的。但是,最该照顾好他的,莫过于他的妻子和大夫们的首领。如果你们取消殉葬计划,那也是我所愿意看到的,如果你们不打算取消,我希望你们二位去殉葬。”最终,这个计划被取消。

[原文]陈乾昔寝疾,属其兄弟,而命其子尊己曰:“如我死,则必大为我棺,使吾

二婢子夹我。”陈乾昔死,其子曰:“以殉葬,非礼也,况又同棺乎?”弗果杀。

[译文]陈乾昔重病卧床,向他的兄弟交待遗嘱,并命令他的儿子说:“如果我死了,把我的棺材做得大一点,让我的两个婢子躺在我两边。”陈乾昔死后,他的儿子说:“用活人殉葬,是不符合‘礼’的,更别说躺在同一个棺材里了。”于是就没有杀死两个婢子。

以上两个故事,是记入《礼记》的,以说明人殉“非礼”。

最近一百多年的考古学发现,为我们揭示了很多古人没有提及的事实。比如,殷代中后期,存在着残酷而普遍的杀人殉葬风气,大型的墓葬经常有几十、上百的“人牲”,有的甚至上千,而且,殷代还以各种名目用活人祭祀。这些血腥的历史,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文献中,几乎没有任何记载。或许,孔子那个时代的人,已经不了解那段历史了。周代以来,从考古发掘来看,残酷的人殉至少在规模上没有那么大了,网上的一处资料说:“考古所见的两周殉人墓有八十多座,共殉两百多人。”

(李守力按:《张家坡西周墓地》一书为人们认识西周的墓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。张家坡位于陕西省沣河西岸马王镇西约500米处,坐落在周代都邑———丰镐遗址范围内。西周文化遗存丰富,周人的墓葬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。该书是1983年~1986年发掘的田野考古报告。共发掘各类西周墓葬390座。

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,中等以上的竖穴墓多有殉葬人。但是,到了西周中晚期,有墓道的大型墓也很少见到人殉。井叔家族墓地中仅M157发现殉葬人的残骸,其随葬的车马坑M155中有一名殉葬人。琉璃河燕国墓地、浚县辛村墓地也只发现少量殉葬人,而晋侯墓地未见人殉现象的报道。)

(《江汉论坛》1985年08期

刘先枚《春秋战国时期人殉制度的演变一一兼论曾侯乙墓的时代》:

友殉是奴隶制社全产生的一种事物.它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它自身的演变过程.演变到后来,奴隶制社会“骈首赴死”的人殉消失了,非奴隶制社会的“以身殉”代之而兴;“身首异处”的杀殉惨状不见了,“慷慨就义”或“从容赴死”(或叫作“殉情而死”)的烈士贞女接踵而起。这个转折点在春秋、战国之际。这个问题,在考古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例证。“杀殉’制度废止,自愿殉死制度代兴。

“列士殉名”(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),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说(悦)己者容”(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),他们的名就是报知己,无负于知己.

殉友而死:据((礼记·曲礼上》记载:“父母存,不许友以死”.这种礼家的话,反映当时“许友以死”已成风气。在战国时期,更发展为游侠,所谓“已诺必诚,不爱其躯”(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),成为一时的风气。

据《战国策·赵三》记载:公甫文伯官于鲁,病死,十六个小妾自愿为他殉葬.诸妾的自杀殉葬不是来自外来的强迫。)

这里有个问题。孔子之后的儒家,都认为周代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,为后世的中国开创了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传统,孔子自己就很崇拜周初“制礼作乐”的周公。那么,就“人殉”这件事而言,周代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呢?除了统计性的结论之外,周代的天子之墓是否会有“人牲”出现呢?废除人殉是不是周代的一种“制度”(礼)呢?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发现一座周天子的墓,因此,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得而知。最近正在发掘的陕西周公庙的两座墓葬,很多人预言其中一座可能就是周公本人的墓葬,这或许是中国最近几十年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。很多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发掘结果,或许,他们都想知道,到底孔子是借用一些古代的传说来推销自己的仁义主张呢,还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一次人道主义革命?

回到孔子那句话: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!”,一个有趣的问题产生了,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孔子是否知道殷代曾经存在过血腥的人殉现象呢?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殉和俑殉的关系呢?孔子的这句话,到底是说:

甲:他认为俑殉带来了人殉,因此,第一个发明俑殉的人,应该断子绝孙。还是,

乙:他认为俑殉在人殉之后,以俑殉代替人殉,是个进步,但俑殉仍然有人殉的影子,因此,发明俑殉的人,也应该断子绝孙。或者,

并:最近有人问,孔子这句话是不是说他认为人殉比俑殉好?孔子诅咒发明俑殉的人,是不是因为他痛恨这个发明终结了人殉?

正是第三个疑问,促使我写下了这篇文章。这篇文章将不会有上述问题的答案。每个死去的人都只活在他人的记述之中。因此,本文只是回顾一些记述而已。据说,《春秋》为孔子所作,孔子对于他所见的时代、他所听闻的时代、以及所传闻的时代,会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予以区别,对于两条相互矛盾的记述,会同时保留下来,这叫“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。”我赞赏这种伟大的理性精神。

作为参考,下面回顾一些儒家关于“人”的看法。

儒家是很看重“人”的,尤其是人的生命。《孝经·圣治章》中引述孔子的话说:“天地之性,惟人为贵”。《易经·系词下传》中说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。

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,孔子问:“伤人乎?”不问马(《论语·乡党》)。孔子的狗死了,让子路去埋葬,嘱咐子路说:“我听说‘旧帐子不要扔掉,用来埋自己的马,旧盖子不要扔掉,用来埋自己的狗。’我现在很贫困,没有盖子,你就用我的席子去埋葬我的狗吧,不要让他的头陷入土里。”(《礼记·檀弓下》)

孟子说:“在一个国家中,人民是最尊贵的,权力的传承次之,国君最轻。得到人民支持的人才能成为天子。”(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下》)

孟子说:“哪怕只做一件不义的事,只杀一个无罪的人,就能获得天下的权力,也不应该去做。”(行一不义,杀一不辜,而得天下,皆不为也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。

孟子说:“杀一无罪非仁也”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(《墨子》说:杀不辜者,天予不祥。)

荀子说:“水火有气息而没有生命,草木有生命而没有知觉,禽兽有知觉而不懂道义,只有人类,同时有气息、有生命、有知觉,而且懂得道义,因此是天下最为尊贵的。”(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,人有气、有生、有知,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——《荀子·王制篇》)

荀子说:“上天创造人民,并不是为了给君主服务,相反,上天设立君主,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利益。因此,古人建立国家,并不是仅仅为了让诸侯变得尊贵,设立官爵、制定待遇的等级,并不是仅仅为了让大夫变得尊贵。”(天之生民,非為君也;天之立君,以為民也。故古者,列地建國,非以貴諸侯而已;列官職,差爵祿,非以尊大夫而已——《荀子·大略篇》)

和孟子一样,荀子说:“行一不义,杀一无罪,而得天下,不为也。”(《荀子·儒效篇》)

(李守力补充:荀子极力反对杀人殉葬,他在《荀子·礼论篇》中说:“刻死而附生谓之墨,刻生而附死谓之惑,杀生而送死谓之贼!”意思是,削减死人的随葬品而增加活人的花费叫做“墨子之道”,减少活人的花费而增加死人的随葬品叫做糊涂,而杀死活人为死人陪葬叫做凶残!)

汉代的董仲舒说:“上天创造人民,并不是为了王,上天设立王,是为了人民。因此,德行足以给人民带来安乐,上天就会赐予他王位,恶行给人民带来伤害,上天就会剥夺他的王位。”(天之生民,非為王也,而天立王以為民也。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,天予之;其惡足以賊害民者,天奪之——《春秋繁露·堯舜不擅移、湯武不專殺》)

儒家的民本主义通常可以在儒家经典中找到根据,儒家认为这是古代圣王开创的传统。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根据:

1。《尚书·虞书·皋陶谟》:“天叙有典,敕我五典五惇哉!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有庸哉!同寅协恭和衷哉!天命有德,五服五章哉!天讨有罪,五刑五用哉!政事懋哉懋哉!”

[译文]上天自有道德原则,于是才能启迪我们写下道德原则。上天自有秩序和礼仪,于是才能启迪我们创造秩序和礼仪。让我们诚恳、恭敬地团结在一切吧!上天奖励有德的人,才设立天子、诸侯和贵族,上天讨伐有罪的人,才教会我们使用武器和刑罚。让我们努力做好政事吧!

2。《尚书·虞书·皋陶谟》:“天聪明,自我民聪明。天明畏,自我民明威。达于上下,敬哉有土!”

[译文]上天用人民的耳朵去听,上天用人民的眼睛去看。上天的威严,由人民的威严来表达。努力呀,拥有土地的人,去理解上天和人民的道理。

3。《尚书·夏书·五子之歌》:“皇祖有训,民可近,不可下,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
[译文]皇祖教导我们,人民可以亲近,但不可以被欺压,人民是国家的根本,根本巩固,国家才能和平。

乌拉圭世界杯名单